作者: system
system
撰文:張傑醫生
在電視上,有許多廣告是針對孩子的市場,包括衣服、副食品、奶粉、文具和桌子椅子等等。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令孩子更聰穎,或者是令他們的聰明才智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便是好的賣點。這個銷售的技巧捉住了每位父母心裡的一個重點,就是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我們先不討論這句話的真確性、邏輯性和客觀性,但是只要有子女的父母必會認同,當中也包括筆者在內。不過,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最聰明論」有可能影響我們對孩子期望過高。所以我們可以站後一步,看清楚一點。在日常的工作中,以下是五個父親常會誇獎孩子的行為:
1.「兩歲的孩子曉得很多平板電腦的功能。」
由於平板電腦的螢光幕是利用手指的電阻控制,所以孩子隨機的手指指向動作 (pointing movement) 很容易操控畫面。同時又沒有成人的邏輯限制,所以不難發現新的功能,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做到。
2.「六個月的小朋友,會看別人的面色作撒嬌和發脾氣的反應。」
這種反應在醫學上已經證實是所有孩子發展里程碑的其中一個表現。這種透過別人的反應而作出的行為雙向反應,其實是一種學習反應,缺乏這樣反應的孩子,有機會被懷疑感觀有問題或是有自閉症的初期表現。
- 「三歲的孩子懂得用上成人的說話用詞。」
有研究顯示,孩子在幼兒期可同時學習多達六種的語言,這代表他們腦部可以不停聽取身邊的詞語和句式。即使不明白當中意思,也可像鸚鵡學舌的方式重複說出來。成人認為自己沒有直接教導孩子,而他們卻知道,便有機會以為這是天才的學習模式,這是不正確的。
4.「孩子有時發問的問題,連我也解答不到,真厲害。」
在香港,投訴的文化為何這樣盛行,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成本:只要口中有投訴,總有人會替你跟進,不費絲毫氣力。小孩子的發問也是類似的情況,他們只管提出「為何」、「為甚麼」和「甚麼」等詞語,父母只好嘗試盡力作答。在實際的情況,這些提出的問題,只是表示孩子的不服從,而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所以,這與智力無關。
- 「他們玩遊戲時喜歡不依規則,自己定下新規矩。」
遵守規則,是成人世界定下來的社會定律。孩子與未開發地區的人一樣,需要學習如何一起生活和守規矩。所以,如果明知道需要守規矩而不去做,只是反叛的行為,並非一定是聰明的行為。相反,先學懂基本的守則才在磋商改善,筆者認為更聰明。
當明白以上幾個大家的誤解後,大家不難理解真正聰明的孩子大概是:
- 並不單是表現出靈活操縱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而且還了解如何運用當中的功能。
- 懂得捕捉成人心理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有智慧。
- 語言能力並不是我們評估智力的唯一部分,詞彙的「質」和「量」皆重要。
- 只在某一個階段超越孩子個人的發展里程碑是很平常的事,但在無催谷的情況下,長時間的超越才值得注意。
聰明固然是好,好的品德也很重要。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10/01/2025
- 在〈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中尚無留言
system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讓孩子學會人情世故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05/12/2024
- 在〈讓孩子學會人情世故〉中尚無留言
system
撰文:教育專家朱活民
筆者在童年時偶然會見到秋雁,有時看到母親一邊數日曆一邊自言自語,又會聽到姐姐說,再過一個月爸爸就會回來過新年……生活總是充滿著期待與掛念。於是我們幾兄弟姊妹會努力做好功課,認真讀書,因為我們都希望到了臘月盡頭,可以讓回家的爸爸多一點安慰。
時移世易,通訊設備的高速發展令人與人之間溝通更方便,想聽到掛念的人的聲音,只需撥個電話,要不然來個短訊,甚至到某個群組互相交流。這一切都是科技發達帶給人們的方便,而謄寫家書似是遙不可及的事了。不過,筆者對童年時替媽媽寫信回鄉的回憶,至今仍歷歷在目,印象深刻。媽媽口述一句,我便下筆錄寫,有時看到媽媽因掛念鄉間的親人而流淚,我也會不期然地哽咽。寫家書的經歷,令我體會了親情寶貴,從中認知掛念和忍耐。
有人認為現今部分年青人不懂人情世故,而產生這些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個人認為與通訊模式的改變有關。當你乘搭地鐵時,不妨留意一下用手機通訊的奇景,可能在你的前後左右,都是一個個低頭整理數據的人。一整天對著電腦或手機,無需要與人面對面溝通,自然難以改善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而急促的社會步伐,容易擠壓思考空間,生活沒有等待掛念的經歷,亦難以修養敦厚的品性。這些近年才衍生的兒童成長問題,是需要我們共同關注的。
家長除了要關注孩子是否適當使用通訊器材,更要指導他們減少使用時間,避免「機不離手」。當一家人晚飯的時候,家長不妨向孩子們分享一些工作經歷或辛酸,讓他們從不同角度認知社會,了解父母的辛勞,啟發慎思。另外,對家裡即將安排的大事,父母也要讓他們表達意見,讓孩子們學習對日子有期待,對親人有掛念。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裡認識人情世故,是很好的成長課。各位親愛的家長,當我們享受近代科技發達帶來的好處時,亦別忽略了科技發達對兒童心智成長的影響。
system
撰文:八爪魚家長趙公梃先生
媽:「如果媽咪被 Gruffalo(卡通片裏面的怪獸)捉咗入森林,點算好?」
熙熙:「我會煮飯請 Gruffalo 食,因為 Gruffalo 吃飽飯就不會吃媽咪啦﹗而且媽咪說要吃了飯可以食餸!」
以上是太太跟熙熙的對話。我甚為欣賞熙熙的創意,但最開心還是他嘗試以智慧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馬上想到要以暴力直接消除阻礙,例如去打低,甚或打「死」Gruffalo 再拯救媽咪。或者去找警察拘捕 Gruffalo,之後拯救媽咪等直接的方法。
Gruffalo 捉走媽咪是因為肚餓,有何不妥?解決辦法是否一定要把牠消滅呢?讓Gruffalo 吃飽,牠自然會放走媽咪了﹗互相包容大家的生活模式,不一定每事都要你死我活。我要求孩子有自己的立場,但同時要學會包容別人,包括別人的言行,甚至錯處,倘若不認同別人的所作所為,那就以自身的言行或論點去把對方說服吧。以智慧去解決問題,總比動輒以各種暴力處理為佳,雙贏的辦法總是有的,只是在於各方有否盡力去尋找方法。
聚焦利益不以立場為先
筆者曾讀過一本有關談判技巧的名著,名為《Getting to Yes: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此書介紹 5 點「原則性談判」(Principled Negotiation) 技巧,非常有用。其中一項是「聚焦於共同利益,而非立場」(Focus on interests, not positions)。在今天社會上各種對立裡,若各方能以大眾利益為先,各自立場為後,不再因你是左所以不能右,因為立場不同就要互相對抗,非要一方勝利為止,你的立場或支持你的一方縱是勝出,社會代價又是多少呢?大眾利益是否因為你的立場勝出而有所增加?
11月1日秋季大旅行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28/11/2024
- 在〈11月1日秋季大旅行〉中尚無留言
親子集郵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07/11/2024
- 在〈親子集郵〉中尚無留言
system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作為父母的你,可以為孩子建立一種既環保又有意義的嗜好,同時是一種簡單方便的親子活動──集郵。
在辦公室工作的父母,每天都需要拆開很多不同的信件,而信件上大多會有郵票,雖然我們可能認為那些郵票是一文不值,但其實它們是免費的親子活動好材料。我們可以把辦公室內不同類型和大小的信封與郵票帶回家,讓孩子處理整個收集郵票的程序:
- 首先將郵票從信封剪出
- 然後把郵票浸在水中一段時間
- 把郵票慢慢撕離,然後印乾
- 最後待郵票乾透後,便可以放在郵票簿內。
在這個處理郵票的過程中,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耐性和專注力,也能夠提升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從中學習不同的資料,例如信封上不同國家地區的名稱、不同的地址;郵票上不同的銀碼和圖案設計等等,藉此發展子女的多元智能。
有些父母喜歡以獎品鼓勵子女,例如以玩具作為獎品,鼓勵子女溫習或用星星貼紙鼓勵子女努力完成功課。其實,郵票可以成為更有效的獎品,每當孩子完成某些指定的事情,便給他一張郵票作為獎品,而圖案愈美麗、款式愈罕有的郵票,就是愈有效的獎品。此舉不但可以減少物質泛濫對於子女的負面影響,而且郵票具有觀賞價值,又可以儲存很長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與子女一同觀賞郵票簿,作為親子的溝通工具。
另外,香港經常都會推出新的郵票,亦會定期推出不同主題的首日封,家長可以較相宜的價格換來很多不同款式、圖案及大小的郵票。如果家長到外地旅行或公幹,更可以搜集當地的郵票,特別是那些最便宜的郵票,例如在英國有價值一仙的郵票。家長也可以請身邊的親戚朋友和同事,假如有機會到外地公幹或旅行,可透過他們在世界各地搜集不同的郵票回來,經過不同的搜集渠道,給孩子的郵票款式便可以大大地擴闊。大家不妨一試這個有意義的獎勵計劃及親子活動!
晚上失控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07/11/2024
- 在〈晚上失控〉中尚無留言
system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發展得好和快,就算未必能勝人一籌,也不要落後於人。在醫學上,有個情況在「病」和「生理」之間,令父母和孩子都感到十分困擾。這就是「小兒夜遺尿」。
小兒夜間遺尿本是生理發展的一個階段,但是如果到了 5 歲後仍然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排尿而尿床,這便是問題。小兒夜遺尿可分為兩種: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是病理性的原因,例如脊椎柱裂等,或發育遲緩等。而繼發性則指孩子原本已得到控制能力,但是後來因某些原因而失控。最常見的原因,是無原因的發展遲緩。
藥物、理療、生活 三方配合
在中醫角度而言,尿液的生成與多個臟腑有關。其病因多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和肝經鬱熱。在臨床上,以腎氣不固為主。有別於成人的遺尿或小兒的繼發性遺尿,一般透過幾個月的治療,情況必會好轉。但是在治療上,必須配合藥物、理療和生活上配合。
中藥治療:以藥粉的桑螵蛸、益智仁、全櫻子、五味子、山藥、桑寄生為主
理療方法:針灸及按摩,以背部膀胱經和腎經為主
嚴格戒口:忌進食生冷食物和飲料,避免進一步傷害腎氣
食療:以合桃、茨實、淮山等佐膳或作甜品
睡前熱敷:每晚睡前可用熱敷背部膀胱經的腎俞穴,如果想效果更顯著,可用小茴香、白胡椒粒或花椒炒香炒熱後,再用布袋包裹熱敷。
原來,夜遺尿的情況並不罕見,而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完全康復。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順利過度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處理不當,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自尊心。所以,請正式找醫生檢查清楚此情況,才可真正幫助孩子。
愛在家內暖
- 文章作者 作者: system
- 文章發佈日期 04/10/2024
- 在〈愛在家內暖〉中尚無留言
system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不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這種「愛」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
我校今年以「家庭」為主題,期望能使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可惜,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自出世便擁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時候,從報章可見,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也不願意回家;一些家庭終日爭吵,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導致血案發生。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時我會想,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
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語」,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分別是「謝謝」、「請問」及「對不起」。「謝謝」代表對家人感恩。很多時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試想想,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午、晚三餐呢?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當你生病的時候,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晚上也起牀餵喂你吃藥呢?同學們,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不妨多說聲「謝謝」,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分擔他們的工作。事實上,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謝謝」。現今社會,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說句「謝謝」。
「請問」代表對家人的尊重,對人有禮貌的表現。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是一家人,說話不用太客氣,應有話直說即可。事實上,「請問」不只叫我們說話客氣,而是提醒我們,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有時候,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正如廣告所說:「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即使親如家人,還是慎言一點較好。
至於「對不起」,則代表求家人原諒。做錯了事,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向曾傷害的人說句「對不起」,是理所當然之事。同時,「對不起」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有時候,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時候,爭執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讓,關係便會鬧得很僵。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
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家庭」的概念。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一個與他相稱的助手。」(創世紀 2:18),天主安排我們在不同的團體中成長,而成長的第一個團體就是我們的家;至於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它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各位,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多實踐「家庭生活三語」,共建和諧美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