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高班畢業旅行

羅乃萱:讓座的再思
一直知道,讓座是一種美德。
但活到這把年紀,看見進入地鐵車廂的人,大都是看著手機。如果我有幸坐到一個位置,會讓座嗎?坦白說,見到比自己年輕的,我會繼續安心坐下去。但若見到長輩,帶口罩滿頭白髮,步履不穩的,當然要立刻讓座。
不過要讓座的大前提是,我們的眼睛不能看著手機。否則,就白白錯過了這些眼前的「機會」。是嗎?
至於「被讓座」,則是直到目前為止,從沒有過的經歷。大概因為我染了頭髮,又走動自如,雖然年近長者,表面看起來還是歸類為「不用讓座」那群。
友人問我,如果真有人站起來「讓座」,會坐下來嗎?坦白說,不會。除非雙手拿著東西,人又累得要命,否則還是覺得「能站就站」。這大抵是一個中年女人的尊嚴與堅持。
孩子,這就是你的老媽我對讓座的思考。因為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讓與不讓」或「坐與不坐」的尷尬空間。
直至妳懷孕了,打電話問候你每天坐地鐵上班情況如何?你總是說:「沒人讓座」(特別是九龍線)。那些西裝男總是自顧低頭看著手機,目中無人,就算你的肚子愈來愈大,身邊讓座的仍是少得可憐,甚至一個也沒有。
面對著這樣一個冷漠得只見手機不見鄰舍的城市,心中已不好受。所以只能每天為你的出入禱告,希望有人大發善心,讓你「好坐」一會。其次,也讓我深思親子教育課題中,該如何鼓勵家長教導孩子「讓座」美德(因現在的家長多是為年輕力壯的孩子「霸位」居多)。
孩子,這樣深刻的教訓,大抵也讓你明白,他日若見到懷孕的婦女時,該怎麼做吧!
何凝:讓座這美德
小時侯就知道,要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加上從2009年開始香港的不同交通工具上出現了「關愛座」,我以為這有一直流傳下來。在我剛發現懷孕時,也有向身邊正要臨盆的朋友說:「在地鐵上,應該會有人讓座給你吧?」她的回應卻讓我感到意外:「怎會? 我從懷孕至今,天天都搭地鐵上班下班,有人讓座的次數一隻手都數完了。」除了她以外,身邊有不少朋友跟我分享她們的經歷,告訴我不要奢望有人會讓座。
怎麼會?讓座不是從小就有學嗎?起初,我還不太相信。可是過去這幾個月,隨著肚子日漸長大,本以為會愈來愈多機會有人讓座的,沒想到,座位還是要自己爭取的。每次走進車廂,看到的都是一排排的「低頭族」,不是在看手機就是倒頭大睡。偶爾會有人抬頭看一下到達了哪個站,即使看到有需要的人,都會第一時間把頭轉回手機上,假裝看不見。
朋友總問說:「你有走到關愛座嗎?那些人應該比較會讓座?」以我的經驗,畢竟大部份坐在關愛座的人,都認為自己有需要才會坐下,他們不會想到要讓座。坐在其他位置上的乘客,總覺得已經有關愛座可以照顧有需要的人了,也不會想到讓座。
有些朋友建議說:「那你應該穿些更貼身的衣服,摸著肚子,讓別人可以看得見啊!」這我也試過,可是別人只會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再低頭看手機。
漸漸的,我發現一般讓座的人,大都是孩子的媽,因她們也經歷過懷孕的階段。若當天走進車廂,坐滿了上班族的男士,有人讓座的機會就會銳減。
若要改變整個城市的風氣,只能以身教把這美德教導孩子,讓愛和溫暖能在下一代重新出現。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社會資源貧乏的情況下,兒童沒有甚麼好玩或好看的事物;但當眼前的物件沒有任何細微的變化,也沒有詳細的語言或文字的指示,兒童卻能自己觀察眼前與之前看見的異同,或眼前與其他見過事物的聯想,更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見所聞,這就是主動的學習,除了腦袋的學習外,心理素質也會不自覺地提高了。
現代科技不斷進步,大家只要安坐在家中,便可透過電視或手機瞬間遊歷世界;究竟看電視或網路資訊是否需要很專心呢?原來能觀看視頻訊息,並不一定代表兒童很專心學習,因為這是被動學習的類別,需要眼前有色彩繽紛的訊息,還需要有持續的語言旁白,可能缺少其中一個環節都會變得不專心。
縱使現今學生仍然需要在課室學習,但在目前信息科技的協助下,似乎可以讓學生無遠弗屆地,看到遠方的情境,可惜當中仍有不足之處;他們需要親歷其境,置身其中,才會有更全面的體會及學習,現今的學習需要更多感官管道的參與,才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究竟有沒有其他選擇呢?
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但資源卻是有限的,是否可以無止境地以多感官刺激學習呢?大家是否需要停一停,想一想為甚麼越來越多人提出素食,或星期一素食一天;也有些人建議反璞歸真去過一些原始的生活呢?學習活動及安排可能需要有類似的行動,才能讓兒童領會學習的真諦,感受學習過程中的原汁原味!
要達到這個逆轉的狀態,需要家長及教師的引導,才可以改變這個時代的潮流及習慣;現在有一些建議的活動可供家長及教師參考,如:嘗試關掉電視機的聲量,讓他們感受有如聾人一樣,只能用眼看而未能用耳聽地吸引訊息;也可以用布遮蓋電視機的畫面,使他們有如聽收音機,只能從別人的說話想像出當時的情景,在缺乏視覺協助下仍能掌握劇情,又例如將一些食物放在三隻杯的其中一隻,要求他們以嗅覺聞出食物在那一隻杯內,是很多的動感學習。
家長及教師在教學中做出一些小動作,當中可能產生一些不明朗的因素,使他們卻步,但同時亦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好奇心,經引導下可以有更大的學習動力,由動心及動腦開始,再帶動他們自己追尋自己想聽及想看的事物,成為主動積極的學習者!